2014年浙江局“质量月”活动以“推动‘三个转变’,提升国民安全”为主题,主要包括“质量提升、质量整治、质量宣传和群众性质量活动”等四大类、十四项内容。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浙江局还精心策划了29项重大质量活动,编制出“质量月”重大活动安排表,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浙江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质量监管工作呈现三大亮点
起步早:当春乃发生
于今年2月发布《2014年浙江检验检疫工作要点》,确立了“以改革的精神抓质量,全力服务质量强省建设”的质量工作总基调,明确全年质量工作的三大任务:一要融入质量强省建设大格局,大力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共治机制建设;二要着眼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大力改善进出口产品质量宏观管理;三要创新质量管理手段,大力提升进出口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立意新:志当存高远
5月9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今年以来,浙江外贸形势复杂严峻,要推动对外贸易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迫切需要包括检验检疫在内的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技术帮助。为此,浙江局于6月出台《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内容涵盖8个方面共26条意见,旨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宏观管理工作质量。
成效实:硕果醉秋容
今年以来,浙江局持续提升出口示范区建设工作质量,新增国家级示范区2个、省级示范区4个,目前共有国家级示范区11个,省级示范区33个。提升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效运行“2371”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退运一批检出未批准转基因成分进口美国玉米;不合格进口食品、化妆品检出率持续提升,境外通报率同比减少44.44%。提升涉及安全、环保、国计民生等进口商品的监管工作质量,检出进口固体废物原料不合格550批。提升大通关建设,启动长三角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工作,从宁波港入境的货物进口转检工作已于8月1日起在义乌率先实施。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检出传染病59例,同比增长两倍多。推进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全省系统范围内首次截获6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提升企业质量诚信意识,在2014年“中国质量诚信企业”创建活动中,辖区共有63家企业榜上有名。
“质量月”三大重点活动
深入开展质量提升活动 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提升质量水平,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浙江检验检疫局围绕“质量强省”战略,全面提升检验检疫质量管理效能,积极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深化出口示范区建设,目前共有国家级示范区11个,省级示范区33个,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突出一个抓手 打造两个平台
示范区建设是国家质检总局确定的新形势下检验监管宏观管理的一项主要举措。浙江局一方面把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从单纯的区域化监管方式,转变为支持地方集聚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成为检验检疫部门监管出口产品质量、监管出口企业生产的抓手。重点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检测平台”两个平台建设。如今,“质量安全示范区公共信息平台”已经开发上线,有助于实现对出口产品基本信息的掌握。
目前,浙江局辖区拥有浙江诸暨大唐出口袜业和浙江云和出口木制玩具等2个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此外,还拥有省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1家,市级示范区6家。
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促进全省出口食品农产品量质齐升
通过开展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有力地促进全省出口食品农产品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国外通报质量安全问题鲜有发生,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9.94%以上,显著提高了区域内食品农产品出口数量和附加值,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了内销食品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通过完善源头管理工作机制,督促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以质量提升创造国际市场竞争的新优势。
目前,浙江局辖区共有7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名列全国第五,另有4家省级示范区,产品种类涵盖蜂产品、茶叶、蔬菜、食用菌等出口优势品种。
扎实开展质量整治活动 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在质量整治活动中,着力强化“人民质检为人民”的价值取向,发挥技术型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能优势,打响打击出口假冒伪劣产品的攻坚战,开展目录外进出口商品监督抽查,坚持对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
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商品:责无旁贷 重拳出击
浙江局作为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组的组长单位,把“建立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工业产品工作机制”列入2014年全省系统5件大事之一,阎震局长亲自挂帅、于洋副局长直接领导,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打响了一场与出口假冒伪劣行为作斗争的攻坚战。
初步建立打假工作体系 在全省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以《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主干;以信息共享、责任追溯、执法协作3个工作机制为支撑;以输非商品、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4个重点领域工作规范为核心的打假工作体系。
分层次明确打假重点 浙江局是全国输非商品和市场采购批量最大的直属局,为此,该局将输非商品和市场采购列为打假重点领域;将义乌、杭州、温州、金华、台州确定为打假重点地区;将日用消费品、小家电、玩具等安全敏感产品作为重点打假商品。
全方位提升打假成果 截至目前,浙江局已累计出动一线检验监管人员596人次,稽查企业396家,查处涉及出口假冒伪劣案件63起,处罚62起,移送公安机关处理7起,其中输非假冒伪劣案件28起,为去年同期的2.33倍,在假冒伪劣商品立案数、移送公安机关数、输非商品一次不合格率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突破。
开展目录外进出口商品监督抽查:更新观念 创新手段
当前,表外商品抽查工作已成为检验监管的一项核心职能,同时也是法检目录动态调整、进出口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实验室整合等方面的一项主要的基础性工作。
前不久,浙江局圆满完成2014年第一阶段进出口商品的监督抽查工作,共抽样检测样品203批,发现不合格商品91批,不合格率高达44.8%,其中进口商品不合格67批,不合格率为43.2%,出口商品不合格24批,不合格率为50%。
积极创新 鉴于浙江杭州是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且拥有我国最大的电商平台,浙江检验检疫局首次探索采用网络购买样品的方式对网络销售的进口产品实施监督抽查。
发现问题 通过此次目录外商品监督抽查工作,基本掌握了辖区内几大类产品的质量情况,并发现一批质量问题较多的产品,例如辖区市场采购的进口服装45%不符合我国的强制性标准要求,66%的出口小家电产品质量安全不符合输入国的要求。
有效处置 对监督抽查发现的67批进口不合格产品中的18批商品实施了下架处理,对49批产品实施了技术处理。此次监督抽查工作还受到多家国外进口商的高度关注,积极与检验检疫部门配合,对问题产品及时下架或做技术处理,有效扩大了检验检疫的社会影响力。
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 增强全民质量意识
提升全民质量意识是开展质量工作的基础。人民群众不仅仅是质量问题的监督者,更是质量工作的参与者、质量文化的创造者。只有提高全民质量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的全民重视、全民把关、全民严守的宏观环境,每个人都有意识地不让质量问题在自己手中出现,才是保证质量的更重要举措。
国门生物安全知识进校园:质量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呀,原来纺织纤维在显微镜下是这样的!”8月6日,浙江局丝检中心举行“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迎来了一批小客人,西溪街道铁佛寺社区20多名正在放暑假的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起走进丝检中心实验室,参观体验生丝等纺织原料的检测过程。
在生丝实验室,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生丝检验的全过程,并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学习怎么挑选蚕茧;在公量检验岗位,他们更是对公量验余的小绞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戏称这是“麻花”;在纺织原料实验室,大家还了解了化纤、羊毛、羊绒、纱线、蚕丝被等产品的检测方法与流程。
整个参观过程孩子们都非常兴奋、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提出很多问题,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是实验室专门设置的现场体验活动,在实验室人员的指导下,他们学会了如何鉴别蚕丝被的品质,以及辨识不同纺织纤维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通过参观与体验,孩子和家长们对整个丝类、纺原的检测过程有了具体的了解,对丝检中心的检测能力及产品检测项目种类有了更深的印象。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的同时,今年,浙江局还快马加鞭地建设国门生物安全主题展示厅,预计明年建成,建成后将面向公众开放,成为公众和检验检疫部门增进沟通、加强互动的宝贵平台。
企业走进实验室: 畅谈食品安全
浙江是茶叶生产及出口大省,近几年茶叶出口一直位居全国首位。欧盟作为浙江局辖区出口茶叶转型升级的重点目标市场,今年上半年受到较大影响,出口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欧盟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输欧茶叶农药残留检测力度。
为畅通检企沟通,共同应对困境,6月11日,浙江局邀请输欧茶叶企业走进检验检疫实验室。企业代表们参观了农残检测实验室,真真切切地了解了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检测的流程,实验室技术人员对大家关注的检测准确性、阳性样品处理以及制样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做了细致解答。
参观结束后,还举办了输欧茶叶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详细介绍了欧盟农药残留法规标准,并介绍了浙江局对输欧茶叶加强监管、加大帮扶的五条具体措施,为下一步茶叶的顺利出口提供了有效保障。
文章出处:http://www.cqn.com.cn/news/zggmsb/diqi/95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