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视频人物库
  搜索    网站地图
·家装服务行业亟待规范   ·中经评论:注册资本上万亿元的虚与实   ·深港穗科技集群何以名列前茅   ·美芯片“护栏”难圆霸权“芯愿”   ·全国已建立"小个专"党组织约30万个 助力"小个专"健康经营发展   ·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净化消费环境   ·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   ·“小作文”扰乱市场须严查严打   ·国家统计局首次增加发布服务零售额数据 服务消费支撑作用持续显现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  
建设质量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频道 > 315关注 > 2014年3.15关注 > 3.15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消法”实施在即 2000家名企率先做出质量诚信承诺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启动2014年“3.15”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
2014年03月24日 19: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日讯 (记者 苏兰)一年一度的“两会”今天召开,“两会”代表、委员的每一项议案提案都关乎百姓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有质量概念个体梦想的实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2013年10月25日高票通过的实施20周年后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消法”)就是“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成果。

  新“消法”将于2014年3月15日起正式施行。此次新“消法”对“举证责任倒置”、“赋予消费者反悔权”、“赋予消费者组织公益诉讼权”、“霸王条款无效”、“加大消费欺诈赔偿”等方面的规范与修正,为“消法”这部堪称有效捍卫消费者权益的根本大法作了系统升级,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空白打上了补丁,使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更加完善。

  日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质检协会)在连续举办“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15载的基础上再次发力,在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申诉处理中心的支持下,组织全国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诚信优秀企业开展2014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专题活动,宣传贯彻新“消法”,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目前,已经得到近2000家名优企业的积极响应积极,向全社会作出质量诚信承诺,新“消法”实施主体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广大消费者权益维护的拥护者。

  “这部被称为撑起消费者权益新天地的法律将加快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市场化与法制化进程,不仅有助于构建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公平交易秩序,而且有助于优化经营者之间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构建多赢共享、诚实信用、公平公正的新型商业生态环境。”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申诉处理中心主任、中国质检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柯振权对新“消法”的实施有着深刻的认识。

  “新‘消法’堪称一部更加有效捍卫消费者权益的根本大法,应该是消费者放心消费的总章程。同时,新‘消法’也应该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催化剂,能助推企业之间的竞争回归到诚信经营的本质上,即靠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说话。”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理事、企业工作部主任杨晓东对新“消法”的贯彻落实非常自信,向记者表示:“目前,中国质检协会组织的2014年‘3.15’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杨晓东向记者阐述,此次新“消法”修正的灵魂在于立法者赋权消费者,更加强调向消费者适度倾斜保护,以确保实质平等。消费者权利的觉醒、消费者分量的提升、消费者话语权渐强的过程,也是我国市场规则不断完善、市场秩序不断成熟的过程。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诚信环境、质量强国的建设,使消费者和企业在规则之下良性互动,一个成熟、诚信、友善的市场环境才能形成。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理事、企业工作部副主任王剑作为“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的宣传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15年来,中国质检协会在搭建企业和消费者互动与沟通的桥梁过程中,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的各项工作日趋完善,影响更加广泛。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曝光台
消费指南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