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要看到,提升专利产业化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技术成熟度、市场变化和资金回报等现实因素制约,难以一蹴而就。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欠缺产业化经验,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市场还不够发达。解决好知识产权“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仍需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质量效益,以知识产权的高效流转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首先,要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引导创新主体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上下更大功夫,形成更多高价值专利。其次,要盘活、用好知识产权资源,使其产生效益、推动发展。比如,高校院所仍有大量“沉睡”的科研成果,而大量中小微企业缺乏可用的知识产权,双方存在广阔合作空间。一些地方通过畅通供需对接、完善配套服务等措施,推动相关专利技术向中小企业转化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再次,应有效遏制专利侵权行为,持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专利权人中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为7.7%,处于历史低位。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任何松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其市场价值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的高效运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就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未来基于创新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谷业凯
(责任编辑: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