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视频人物库
  搜索    网站地图
质量经济频道
·家装服务行业亟待规范   ·中经评论:注册资本上万亿元的虚与实   ·深港穗科技集群何以名列前茅   ·美芯片“护栏”难圆霸权“芯愿”   ·全国已建立"小个专"党组织约30万个 助力"小个专"健康经营发展   ·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净化消费环境   ·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   ·“小作文”扰乱市场须严查严打   ·国家统计局首次增加发布服务零售额数据 服务消费支撑作用持续显现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  
建设质量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频道 > 头条要闻 > 头条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业态释放消费潜力

2023年05月02日 09: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经济实现“开门红”,消费复苏成为显著的标志。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相比去年四季度增长明显。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增速比1月份至2月份加快7.1个百分点,显示消费复苏呈加速态势。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较去年全年明显回升,成为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劲力量。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变得更为稳健、可持续。

  此轮消费复苏,呈现两大鲜明特点。一是服务性消费稳步改善,尤其是接触性消费强劲反弹。在3年新冠疫情中,接触性服务业遭受严重冲击。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它们又率先反弹,餐饮、出行、住宿等消费大幅改善。二是本地经济火爆,各地消费独具特色。以山东省为例,淄博烧烤走红网络,潍坊风筝又掀起新一轮热潮。
  此外,上海街巷里“小店经济”兴旺、江苏文旅订单激增、湖北商超外卖热络,可谓举不胜举。上述两大特点相互融合,彼此促进。其中,即时零售、本地零售等新业态激活了各地消费潜力,成为各具特色的本地消费加速器。压抑已久的消费需求初步释放,推动了本地消费—生产—就业良性循环。“宏观稳住,微观搞活”这一多年来追求的经济图景正在变为现实,成为高质量发展取得可喜进展的标志。
  本轮消费复苏是政策显效和市场力量相共振的结果。今年以来,各地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挖掘本地消费亮点,创新消费场景和模式、改善消费服务和产品等多种方式,扩内需、促消费,以带火本地消费。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正在落地见效。市场的力量则更为基础。包括消费者、实体店和电商平台在内的经营主体,不断拓展消费场景,创新消费业态,带动市场销售明显回升。更丰富的商品、更便捷的体验、更多样的场景、更创新的模式,表现为新业态不断迭代,共同激活了本地消费市场。
  即时零售、社区电商等方兴未艾的新业态,对于消费复苏为何重要?根本而言,新业态是打通消费需求和优质供给的便捷通道。借助平台经济,更多优质商品可以在30分钟内或次日送达,这些新业态帮助本地零售实体进一步扩大服务规模、提升零售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形成了“更快更好满足居民需求”的消费格局,最终助力各地打造更具活力的实体零售业态,给本地消费市场带来更多增量。
  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就业形势逐步改善、消费场景不断增加,居民消费信心必将进一步恢复。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夫妻小超市的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近100%。截至4月10日,“五一”假期国内住宿、交通、景点门票等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200%。这充分显示,中国居民的消费潜力何其巨大!目前的消费复苏还只是初步的。只要政策得当、市场激活,消费的好戏还在后头。
  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正处在消费快速升级阶段,长期消费前景看好。在抗击新冠疫情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被3年疫情打断的消费升级必定重回正轨、持续显效。未来,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稳定消费信心,改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意愿,把扩大消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起来。由此,如今我们难以想象的新业态必将层出不穷,中国消费将如同核聚变一般,释放出惊人的磅礴力量。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郑 敏)

(责任编辑:苏兰)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曝光台
消费指南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