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提出。
作为国家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近年来持续推进“放管服”等改革,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的排名从2018年的第78位跃升到2020年的第31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快的前10个经济体之列。
在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看来,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应该是方便、公平、透明、稳定、可预期的。
那么营商环境究竟应该如何进一步优化?多位代表委员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加快“新基建”建设 推进“放管服”改革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周汉民建议,要以数字中国建设为契机,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在政务服务领域的运用,打造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加安全可靠的政务生态系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撬动涵盖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税务局局长赵静也建议,要加大以新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新基建建设力度,加快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的步伐。
全国政协委员、荆楚理工学院副院长杨希雄表示,优化营商环境要不断探索科学高效的监管方式方法,落实“互联网+监管”运行机制,最大程度减少监管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加强多方协同 支持营商环境改善
全国政协常委、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认为,中央的统筹规划与各地的积极探索形成合力,是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支持。因此应着重构建各级之间的联动机制,建立强有力的跨部门、上下联动的多维协调机制。而面对当前新业态、新经济、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探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营商环境也十分重要,他建议,探索建立市场主体、地方政府、协会组织、监管机构对于新兴领域高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发挥多元力量,构建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博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温显来认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府应该对企业多引导、少干预,贯彻“底线监管”原则,将法律底线之上的空间留给市场主体,审慎干预,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默契配合。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工商联主席张海华建议,要促进打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借鉴各地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经验,开展“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活动,拓宽市场主体参与营商环境建设平台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工商联主席、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建议,推动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要将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评价结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工商联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促进民营企业在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可以定期召开“政企学”协商会,倾听学者意见和企业声音。
转变思路 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张海华表示,地方党委、政府制定政策、优化环境,应站在企业和投资者的视角考虑问题,给他们更大话语权,广泛征求企业和投资者的意见建议,切实提升政策举措的精准度和操作性。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宁河区委书记王洪海说,构建一流营商环境要坚决从拼资源、拼优惠、拼政策的“老三拼”,向比政府职能转变、比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活力、比符合国际惯例商务环境的“新三比”转变,着力在营商环境“软件”改革和提升上强动力、强责任、强路径、见真效。他建议,全面实行窗口无否决权等机制,落实承诺办理、“容缺受理”机制,在更多领域实现“秒报”、“秒批”,广“撒网”、重监管,进一步壮大优质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和规模。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省长易炼红表示,新发展阶段,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有所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更多依靠改革创新,从拼资源、拼政策转向拼服务、拼环境。要推动“放管服”改革成果更多转化为企业和群众可感受、可体验、可评价的发展成效,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综合经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海南日报、辽宁新闻、黑龙江日报、天津日报、中国经营报、江西日报、中国日报网报道)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