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央企业的发展质量与水平再次提高,并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今年在国企改革进入攻坚期后,从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与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以及各中央企业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来看,包括混改、重组、防风险、提质增效等依然是中央企业今年的重点工作。本报今起刊登国企改革重点系列报道,深入解读这些工作重点。
纵观往年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调研情况,其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方面,而从今年情况来看,《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除继续关注改革情况外,对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央企境外投资风险同样保持较高关注。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资委4月份以来的密集调研,是为了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入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出新的改革安排,出台进一步的具体举措。但今年与往年也有所不同,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政策框架基本确定,改革试点已经取得实质性成效,预计今年国有企业改革会迎来一个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督查改革仍是重头戏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4月份以来,国务院国资委有关领导共对20余家央企展开了密集调研,其中在深化改革方面共奔赴13家央企。包括中交集团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中国国新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中国联通混改进展、中国节能加大重组整合等。
“调研既有对过往经验的总结,更有对下一步改革的规划要求。”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丽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自2014年、2016年分别推出试点后,两年多时间以来,试点企业积极推动改体制、改机制、改模式,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预计2018年在继续深化10家企业的试点改革基础上,将有更多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业务板块相对多元化且具备一定实力和较好公司治理基础的企业,会被纳入试点。
另外,从混合所有制改革来看,目前国家发改委与国务院国资委共推出3批混改试点企业,涵盖了部分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实现了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七大重要领域全覆盖,并延伸到国有经济较为集中的重要行业。
周丽莎认为,对混改试点企业进行调研,有利于企业在取得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和做法,为后续混改试点企业的推进起到示范作用。
从4月份以来的调研情况看,国资委有关领导除了对央企进行调研外,还对地方国企改革情况给予高度关注。其中,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4月16日赴黑龙江调研时强调,要把握国企改革正确方向,推动国企改革各项措施落地生根,全力突破东北地区国企改革重点难点问题。
5月29日,黑龙江省国资委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第四次会议时进一步明确,今年黑龙江省将全面深化、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任务的落实落地。
核心技术成调研“热词”
“自主创新”“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已然成为本轮密集调研中的又一大亮点。
刘兴国对记者表示,之所以高度关注央企核心技术发展情况,一是因为我国核心技术整体仍落后于人,尤其是部分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与打压,更加凸显我国需要加快突破核心技术;二是央企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关键支柱,不仅企业资产规模庞大,并且技术积累相对更好,有在核心技术突破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技术基础,并且有义务、有责任去完成这一历史重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国企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国有资本做强的关键,而做强国有资本,要增强国有资本的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发平台和创新基地,尽快突破和掌握一批前瞻性、原创性、颠覆性的关键技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由于央企具有较强的创新实力,所以在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中应起到顶梁柱作用。”周丽莎表示,未来,在重点产业瓶颈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央企应继续加快攻关,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在调研期间频繁强调,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抓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打造创新型高科技企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在赴国投公司调研时,他指出,要加大在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发挥好金融服务实体产业的作用,着力打造市场化运作的资源整合专业平台。
周丽莎告诉记者,当前央企的创新发展,更多的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布局。如国新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侧重支持央企科技创新,积极投资布局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投通过设立创新基金立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转型升级、专业化整合等项目。总的来看,以市场化方式依法依规自主开展国有资本运作,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也能发挥国有资本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功能。
境外投资风险不容忽视
作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央企境外的投资经营活动不仅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同样关系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利益得失。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本轮调研中,肖亚庆与国资委有关领导共赴中国五矿、中国能建进行调研,旨在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推动企业进一步加强境外风险防控,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肖亚庆表示,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给央企开展国际化经营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央企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抓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有利契机,在深化对外开放中强化风险防控,通过管控风险更好促进开放发展。要在已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境外风险防控工作经验和教训,健全风险管控体系,确保制度落实落地,进一步完善监管方式,更加注重事前把关、事中监测、事后评价一体化全流程管控。
“不可否认的是,安全风险确实是央企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对央企境外投资风险进行防控,十分必要且需要。”刘兴国表示。
在此之前,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央企在境外投资的某些项目确实会有亏损发生,但这并不是主流。事实上,作为企业自身来说,在投资和合作的过程中,也要评估各方面的风险和因素,要评估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也要评估战争、动乱方面的风险,做好这方面的预案。
当然,从监管角度而言,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对央企境外投资进行全程监管。如《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等。
据悉,《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相关实施细则等也将陆续出台。 (本报记者 杜雨萌 )
(责任编辑:苏兰)